治上,提倡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
3
f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如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为儒家总结教学理论的‘教学论’专著”陈元晖著《中国教育学史遗稿》它“专门研究把人如何培养成才的道理,研究通过教学手段,把学子培养成人才,使其‘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而达到‘大成’。把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毅力的人才”。《学记》全文1229字,分为十二节,第一节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第二节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第三节谈教学相长;第四节谈教育实体和考学制度;第五节谈学不躐等和大学之教也时;第六节谈教之不刑、教之兴与教之废;第七节谈教学之十二字法;第八节谈长善救失;第九节谈教之语言;第十节谈择师和尊师;第十一节谈叩问之道;第十二节谈人以学为本及务本之法。精练地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的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和作用等都作了理论上的阐述。有些习语具有规约当代教学的价值,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等等。其论述方式主要采用类比、格言、比喻等,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均存在不足。2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