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中、低等院校):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性。究其因,无外乎两点:其一,师生都缺乏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强化教为学服务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对知识的获得和创新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师生都要打破自己对教与学的传统认识,即教师对知识的教授是主导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重塑对教与学的认识即以学为主、教为辅的新理念,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知识如何获得、能否创新要靠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去实现。其二,师生都存在一种惰性心理。“园丁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把教师置于辛勤地播种知识的园丁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的等待开发的土地,似乎单一的勤劳就会使贫瘠的土壤富饶起来、以后定会硕果累累。其实,我们忽视了一点:学生并非土地。他们有着和“园丁”一样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他们甚至会对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并加以创新,会推动知识的不断进步,而并非我们单纯意义上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千年的科技进步已证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明了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园丁式”的教育理念还加重了师生的惰性心理。表面上看似教师在忙忙碌碌、不惜笔墨和口舌,真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但事实上,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园丁式”的教育理念就促成了教师的惰性心理,认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或创新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诸如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去应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等,这无形中会加重教师许多负担,不如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来得便捷和省事;同时,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他们会被动地理解、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认为教师所教的就是真理,随之而产生的常常是学生的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甚至逆反心理。
新时期对英语的学习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师生在教与学中进行平行的知识流通而非传承,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因势利导,把学生作为主体,促进他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资源,在课堂内外对所学知识进行查寻、观摩、思考直至升华,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有知其所以然的精神。如在翻译课程中,书中教授的是约定俗成一般翻译规律,机械地教授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死板、乏味,这时教师可以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