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念【考点归纳】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构成要素【考点归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它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的起源【考点归纳】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心里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我国学者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育起源的理论,正确解释了教育起源问题,他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认为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f“四书”“五经”【考点归纳】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四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不再是科举的内容,儒家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教会教育和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