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并不理想。有些同学发现的教学资源难度太高,不易理解;有些同学找到的资源很离散,都是价值不高的资源片段;有些同学找到的各种资源有着不同的来源,有些观点和说法还有冲突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判断;还有些同学,看看这里看看那里,觉得资料都不错,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取舍了,忙乎了半天还在杂乱的资源上弄来弄
f去。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检索的引导问
题,使得学生失去了查找资料的正确方向,碌碌不知所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在实践中远远不止这样一类问题,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使得技术应用失去可靠性;由于课件设计不当,不能有效传递和呈现关键信息,造成失败;由于信息技术的过多使用,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上,从而使教学进度缓慢,进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认真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的,例如: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等。对于课程结构的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著名的泰勒原理提出课程结构有四要素,即: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下面,本人就以泰勒的四要素为例,并通过一则案例来说说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影响。案例:《圆明园的毁灭》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过程,理解重点词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
f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
含义,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难点: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之匠心。3教学过程。①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读了题目,你想了
解些什么?”(归纳总结两个问题:①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②它是怎样被毁灭的?)②初读课文,整理概括。读文思考两个问题。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板书: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③借助课件深入感知,并把思考记录在电子档案袋中。学生自由浏览课件上的“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习;说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