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的什么剪开,就可以拼成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当于拼成图形的什么?你能根据这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结果也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完全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表面上这堂课是活动教学,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但在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执行老师设计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将造成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因此案例一的教学活动达不到活动教学的目标,是不合理的教学活动。案例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黑板上画着一个三角形。教师: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角、边教师:大家想不想研究它的面积?学生:想!教师:每个学生的手中都有一些相同的或不同的三角形,你能用它们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能!(声音中不无担忧)教师:那现在开始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吧!(给予学生5分钟时间)教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都有所发现了,谁能上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在教师的期待中,班长上去了,他拿的是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简单的说明了情况。)教师:这种方法非常好!别的同学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没有!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学生完全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很少引导,这样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没起到一个监控者、
6
f毕业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组织者的作用。因此案例二的教学活动是不合理的低效的教学活动。案例三:《确定位置》课题引入后,老师指定一名学生。师:大家能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一下这位同学的位置吗?生:(学生纷纷回答)把学生们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后,在此基础上学生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三组、第二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师: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就叫做“数对”。师生共同研究认识了“数对”后,最后教师设计了“数对”游戏比赛,检验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在这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发挥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案例三的教学活动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合理有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