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于东智王化成【专题名称】投资与证券【专题号】F63【复印期号】2003年11期【作者简介】于东智王化成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在该领域中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如果不存在一些公司治理方面的控制措施的话,代理人可能会倾向于侵蚀股东的利益。近年来,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大量讨论都集中于公司董事会内部的结构与组成上,市场参与者们非常关心如何改变董事会的内部构成以便增强它们的控制能力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并基于经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的治理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与理论支持。一、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拥有相对较多的独立董事会有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吗?”这是关于公司董事会研究中争论最多的话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并应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经验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却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我们将这些研究归为九类:1检验相同会计期间绩效的会计衡量指标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重要联系(MacAvovetal1983Baysi
gera
dButler1985Hermali
a
dWeisbach1991Bhagata
dBlack2000;高明华和马守莉,2001)。2检验相同会计期间的托宾Q值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这种方法的学者们都认为,托宾Q值可以反映治理这种无形要素的“附加价值”。这种方法的结果显示,独立董事的比例与托宾Q值之间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重要联系(Hermali
a
dWeisbach1991Bhagata
dBlack2000;胡勤勤和沈艺峰,2002)。3考察相同期间的公司股票的累积超常收益率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胡勤勤和沈艺峰,2002)。这种方法得出了与前两种方法近乎相同的结论,即独立董事的比例与股票的累积超常收益率之间也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重要联系。4考察董事会的结构对公司未来股票收益率和绩效的会计衡量指标的影响。Baysi
ger和Butler1985发现,1970年公司独立外部董事的比例与1980年的股票收益率呈正向变动关系。(注:Bhagat和Black1999发表了这一研究的评论。他们指出,得出这一结论的学者只使用了单一的绩效衡量指标,而且10年的时间段对于依据董事会的结构来考察绩效的改进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Bhagat和Black19972000却发现来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