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
tific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由于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为使我国的调查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我国也一直沿用这个标准对我国成年公众(1869岁)进行科学素养调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作为一个公众调查项目,它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重要,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发展各种尖端科技,也必须重视科学普及,提高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因此,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不断监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量化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公众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一个人可以不从事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但是却不能不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因为这关系到你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人要适应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不具备科学素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应能读懂大众媒体上传播的科技信息,并能准确地判断科学技术发展将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因此说大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当前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十分迅速,定期进行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对促进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些意义都说明了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是非常有必要的。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调查它们自己国家的公众的科学素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方面。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仅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行动计划,而且还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以便及时了解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美国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至今没有停止,其调查结果体现在《科学和工程学指标》(Scie
cea
dE
gi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