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升。在前苏联解体前,俄罗斯石油产量在1988年达到峰值56824×104t,解体后产量急剧下降至3×108t左右。本世纪初的油价走高给俄罗斯石油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产量上升到4×108t,并最终在2012年达到52620×104t,大致与峰值相近。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勘探开发程度甚低,业内人士相信,如果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可有大幅度持续上升。上述两类重要产油国非正常减产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图表现的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与油价的关系。在二者的相互影响中剩余产能变化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剩余产能数量的变化远低于这些国家减产所造成的世界石油供应量的变化。因而,欧佩克欲以主动变化剩余产能数量来影响市场油价的作用被大为削弱了。
32非常规油气的发展和消费量变化趋势上世纪后期曾甚嚣尘上的石油枯竭论,在大量事实和相应的理论分析面前已很少有人问津了。业界普遍认为,作为烃类的油气petroleum产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将保持上升态势,并仍为能源的主体。如果在本世纪末或后期进入能源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量有所下降,也不是因为资源供应不足,而是由于更高效清洁方便的替代能源使其有效需求下降。非常规油气和深海超深海油气进入规模
f开发,意味着石油产量可以持续上升并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此,近来已有许多论著进行了深入分析,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需要关注的是世界石油消费趋势。笔者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世界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达到39394×108t油当量,其后曾有所降低,以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OECD国家计,则石油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均增长为159,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5702下降到2012年的5018。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期石油消费量保持增长,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印度,两国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比例分别由2007年的921和326,上升到2012年的1171和415,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2和596,见表。
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的降低,虽然确有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为严重的因素,但也呈现出依靠科技进步其化石能源消费量及占一次能源比例有所降低的总趋势。随着金融危机过后经济较快发展,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的下降趋势将持续下去并会有所加大。发展中国家也将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后发优势,陆续走上节能节油、降低石油消费量之路。中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
f增速会有所放缓,特别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将有重大调整,能源消费强度、能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