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能严格遵守欧佩克约定的产量限额,也不愿保留剩余产能。承担“压产保价”保有剩余产能的主要为鸽派的海合会国家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以上面提到的2010年12月465×104bbld约折合同期世界产量的5的近期最高剩余产能为例,当时沙特的剩余产能占到80;而2011年10月280×104bbld约折合同期世界产量的3的剩余产能则几乎全部由沙特承担。显然,一旦沙特因某种原因不愿或不能承担因加大剩余产能而减产时,欧佩克调节油价的能力就将大大削弱。
3、近年世界石油供需变化中值得关注的背景
f31部分国家石油生产的非正常变化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变化是在若干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干扰的背景下出现的。在海湾国家中最突出的是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石油储量和勘探潜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笼罩在战争封锁和内乱的阴云下,难以进行正常的石油生产,更谈不上深入的勘探了,产量大幅度低于正常生命周期变化曲线,说明其减产并非是因为资源不足。伊朗的产量峰值为1974年的30249×104t本文中各国上世纪出现的产量峰值均引自参考文献,本世纪产量皆引自《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而2008年和2012年的产量分别为21450×104t和17490×104t,依次为峰值的709和578。伊拉克的产量峰值为1979年的16857×104t,2008年和2012年的产量分别为11930×104t和15240×104t,依次为峰值的708和904。欧佩克的重要产油国委内瑞拉的产量峰值为1970年的19587×104t,在经历了多次内部动荡,特别是查维斯的国有化之后,2008年和2012年的产量分别为16560×104t和13970×104t,依次为峰值的845和713。近年受战乱、动荡困扰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过这些干扰因素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一旦这些国家的发展势头得以恢复,将大大增加其生产能力,欧佩克国家的剩余产能也会大幅增加。例如战后的伊拉克,虽然爆炸声仍不绝于耳,但毕竟生产有所恢复,2012年比2003年增产8640×104t,期间年均增长率达974。国际能源署IEA总干事范德胡芬近日指出,“伊拉克有成为下一个国际石油市场规则改变者的潜力”。
f还应注意到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大国的情况。墨西哥产量峰值为2004年的19000×104t,但石油国有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使其2008年和2012年的产量分别降至14560×104t和14390×104t,依次为峰值的766和757。2013年末完成法律修改前后的初步开放措施已使其出现了转机,获得了重大油气发现特别是海上,产量也开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