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受到呼吸紧张,心跳加速的畏惧。“抚膺长叹”,无法攀越的失望、惆怅。
3
f摹写攀越蜀道之人的神情动作,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诵读时“扪参历井”应重读,速度放慢,略停顿后再读“仰胁息”,“坐长叹”要一字一顿,读出无可奈何,仿佛叹息的情状。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古木参天,月夜之下,空谷幽寂苍凉,鸟声悲戚,杜鹃悲鸣的境地。“悲”和“愁”借助自然景观尽情渲染,诗人借景抒情,空寂苍凉的山谷中布满了悲愁,仿佛一切都被悲愁充斥着,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时要读出“悲愁”之状,尤其是“愁空山”,放慢语速,降低声音,能读出一种绵长愁绪萦绕,在空谷中弥漫着“悲愁”的效果。总结:这一部分侧重渲染路途之险,让我们感受到蜀道的高峻、盘旋曲折,攀越蜀道之人的畏惧、无奈、悲愁,在色彩绚丽的山水画中感受无尽的浪漫激情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在赏析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句应如何读?是否和开篇两句一样读?一生示范读,一生评。齐读这一句。明确:想象攀越之人的无奈、悲愁,语调要比开篇两句低,“凋朱颜”,应重读“凋”,语速要慢一些,语调要低一些。仿佛看到行路之人容颜憔损,感到无奈、忧愁。带着对诗句的体会与感悟,齐读第二部分,试着背诵下来,充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3、如果说第二部分侧重渲染路途之险,第三部分极写山势之险,先自由读疏通大意。问:除写山势之险外,诗人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险峻的形势,感叹蜀道战祸之烈(板书)。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主旨、目的,历来众说纷纭,留待我们课下探讨。从句式上看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明确:①四字、五字句多,诗句参差错落,整散结合,自由灵活。②前两部分基本押a
韵。第三部分韵脚变化明显,散文化的诗句,节奏变化多端,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这些正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读时注意节奏短而有力,应两字一顿,语速要快一些。最后一句应如何读?齐读。明确:描写蜀道的险要,感叹蜀道战祸之烈,忧虑之情,无奈之意。读时应缓慢,有深沉的慨叹。“长咨嗟”语速应更慢,读来若有余音,发人深思。先齐读这一句,再齐读第三部分。
4
f在诵读与赏析的基础上,再次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其独特的魅力,齐读全诗。(注意语速、语调)
五、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