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孔门弟子中属年长者,性格刚强威猛。琴声中我们猜想,可能透出亢厉杀伐之音,没有平和中正温柔之气,对圣德深奥之门不利,所以孔子批评他。其批评也仅限于鼓瑟之音,并未涉及其他。谁知对子路却带来负面效应,同门师弟都不尊敬他。孔子于是又予以纠正,其纠正方式也必须恰当,纠正若不到位,则否定了以前的批评;纠正多了,又言过其实,令人不服。孔子到底是圣人,你看他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意思是仲由已进入“正大高明之域,未深入精微之奥”罢了,肯定了一部分,否定了一部分,肯定“升堂”,否定“入室”。不作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肯定今天,不否定昨天,肯定此,不否定彼,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分析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之一。
【原文】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②?”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小孔子48岁。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卫国人,小孔子44岁。②愈:胜过,更好。
【语译】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的品性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偏激过分,子夏有些消极不足。”子贡说:“那么说子张要好一些了?”孔子说:“办事情偏激过分和消极不足同样不好。”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和子贡讨论“过犹不及”。
这一章涉及4个人,子贡、子张、子夏、孔子。子贡言辞犀利,伶牙利齿。有知人之智,也有知人之欲,好琢磨人,对10多位同门兄弟都有评价。子张,才高艺广,性格偏激,好胜不随和,“堂堂乎张,难与并为仁也。”子夏,为人厚道,笃信谨重,但过于迂讷,其器局略显狭隘。孔子一向主张中正平和,推行中庸之道。
f有一天。子贡又琢磨开了,问孔子:“师与商孰贤”,意思是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明一些。孔子回答:“子张偏颇了一些,子夏显得不够”。子贡好问,但他对孔子的话却未听明白,总是想在他们二人之间较出胜负,认为子张更强一些,孔子则说:“过犹不及”,意即超过了和达不到差不多,不相上下,无优劣可辨,“有时过胜不及,有时不及亦胜过”,当“依时而中”。“过犹不及”4个字是对中庸之道极为具体的阐释。
【原文】
111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③,可也。”
【注释】
①周公:泛指在周天子左右任职的周王室同族公侯。②聚:积聚,收集。敛:聚集。特指聚集财物。附:增益。益:本义水漫出来,引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