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力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丰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老子提出的这些主张,无非是要求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都是对大同社会的经典描述,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天下和谐、公有、和睦、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3人自身的和谐古人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
3
f理理与欲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流派之各家对人自身的和谐有着精辟的论述。古人主张义利统一作为基本准则,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追求当作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生命价值的关怀与道德价值的弘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一种人生观。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他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还说:“载莹魄报一,能无离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人们的纷争,收敛人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人的痼弊,化除一切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阔的心怀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贪欲。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6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求就是自由。要实现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来束缚人,奴役人的。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进而达到人与自身的相协调,使人真正自由、、、和谐,有自己意志的人。保持人们身心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在追求欲望以及利益的时候,要坚持中和的原则,永远保持平衡谦和的状态,实现身心的平和。4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讲治国,主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