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思想提出了不少主张。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说
2
f“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些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是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宋代的张载也提出“民吾同胞,地吾与也”的主张。意思是说,所有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所有的土地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总之,所有这些都强调的是人类友好地处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人与人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位,以和为最高价值,以中为最高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宽和处事,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6提倡宽以待人,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儒家在这方面是极力的倡导者。在传统的和谐思想中,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各安其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持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与私结。孔子还主张,君子应取前者而弃后者。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这些都说明了人际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仁、义、礼、孝、忠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所不欲的,不要施于别人。“推己及人”“与人为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只有小人是恰恰相反的。同时《礼记》中也提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等等这些都是和谐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还有,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