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以民为本,勤政为民的治国宗旨。而治国则是通过调整君、臣、民之间关系来实现的,最根本的还是对民的治理。对民强调修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是实现一切和谐的基础。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无争无俗,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和谐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以文思安安。”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思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以求得中外和谐共存的局面。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茶而有礼,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6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出,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使用武力。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本,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他主张“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与
4
f霸道相反,后者是以务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前者则是利用和平手段的。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有诸葛亮七擒孟获,汉代有昭君出塞,唐代有文成公主入藏等等。都是以礼服人的外交典范,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礼记礼运》上说:“使老者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这成为中国古代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即“大同社会”的终极目标。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注重人自身的修养,主张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但同时这种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和谐,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差异性、互补性、平衡性的和谐,因此只有以“中”为基本前提,才能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想境界。
三、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和谐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必须重视传统和谐思想的千百年来的影响,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文化根基,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因此可以说,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所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