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理想?
1
f古人认为,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道。“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同时“中”也指对待事物的状态,即不“狂”,也不“狷”。由此看来,所谓和谐的本质就是同一体内调和多种因素与协调各种关系所达到的平衡,是众物互补的共生共荣。《中庸天命》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以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5孔子提出的“盖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6孟子推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荀子主张。“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周易乾》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利贞。”所有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和谐理念极其丰富的价值,让和谐的理念从这时期就形成为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西汉时期《礼记》篇中倡导“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即古人的理想社会。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学将和谐思想加以辨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总之,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是在远古的巫术礼仪的“乐”和“礼”中孕育,在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中得以形成,并且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辨证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3
二、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和谐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中”与“和”的统一。当然,古人对和谐的思想的理解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是丰富的。但通过总结发现包含了几个大的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还有世界国家的和谐。1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他们把这叫做“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是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儒家认为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应尊重自然秩序。同时,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大夫子叔述子产之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就说明了重视“天经”与“民行”的统一。因此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所有这些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归结的。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对天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