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时代“鼓励人民之工业”,向西方学习积累的丰富的发展底蕴(联系现实)。这些结论,对培养学生的广阔性思维能力起了积极作用,学生受益非浅,这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三、资源生成的历史课。
历史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因此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和创造性呈正相关联系。而要把内在的动机转变为思考的动力,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现象。正确的使用它可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诱因。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曲院风荷的插图。再配于教师对圆明园被毁前历史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到圆明园的“宏伟华美”,然后将之与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再请学生感情丰富的阅读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的情况:“据估
f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痛恨,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过程,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电气化、教材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兴趣不可代替的一种手段。史料通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现,会更直观、形象、生动,极大的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如秦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