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很兴奋,
f2
高声呼叫‘有人来退票了’。到了退票处,售票员劝我不要退,说‘班车照样开’‘这次是半价,难得便宜’。想去Cor
ell只能坐‘灰狗’,我没有钱在纽约再等,只好‘冒险’了。记得上车时售票员专门带领乘客(全部仅五人)到一个‘特殊’的地方上车,然后从院子后门开出。车子穿过几条马路快到一个路口,司机要大家‘趴下’。我们就这样冲出‘封锁线’到了纽约郊外,等司机宣布‘平安无事’,于是大家才敢直起腰来享受靠背椅。Itheca是一个小镇,早先只有两万人,现在大了,也只五万,主要是Cor
ell大学的师生,到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镇)。学校在一台地上,比周围要高。环绕台地有一小溪,’像是护城河。住在镇上房价便宜,多数访问学者都在外住民房,所以每天要过桥,爬坡。乡间学校独有的自然环境吸引师生不时跑到室外来读书。与它相比,北大的‘秀美’犹如一个盆景,在盆外就没有风景了,而靠近Cor
ell则是有名的‘指形’湖。这次接待我的是刘立方教授和沈申甫教授。沈是国内熟悉的老教授,刘是台大毕业到美国攻‘波动’的年轻教授,当时,在波动学术界已小有名气(在我访问后不久,他便晋升为工学院副院长了)。他们陪我看了正在兴建的波动实验槽,正在按人指令动作的机器人。到晚上,不在家宴便赴小镇,最好的餐馆当然是中国餐馆。但我还不满足,一定要看看他们的击波管。59年底我从‘第五研究院’调回北大,曾积极主张发展孙天风教授领导的击波管风洞实验技术。国际上这项技术最先进的首推Co
ell大学,我们用的资料多数是她们发表的研究报告。所以这次一定要亲眼看看模仿对像的‘庐山真面目’。在我一再要求下主人为我打开了仓库,眼前是一大堆曾经用作击波管管身的钢管看来它已是因过时退役而被拆散备作它用的管材了。眼前的事实使我感到科技在发展,不得抱着‘老东西’指望靠它吃几辈子。这段周游尚有一件心得。先期到马里兰大学访问的浙大老友任安禄亦为安排好访问大学的计划,首先拜访老教授柏实义。柏是周培源一代的老前辈,著有大量流体力学书籍,是马里兰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拜见柏老本是尽一份礼节,不敢有所劳驾,但柏老坚持亲自陪同。先到航空系,再横穿大校园来到他的物理与力学研究所I
stitute(,观看了Feller教授为我演示的海洋动forPhysicalScie
cea
dTech
ology)力学实验,所用的设备仅仅是一个硫酸瓶(相当于如今的纯净水瓶)。装上半瓶水,用手摇起来,一个海洋动力学的实验便开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