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方法论的根源推出,而只能在现实的社会过程中加以理解。当某一发现引起现有观念的重构时,这就不仅仅是由于逻辑的考虑,或更具体地说,不仅仅是由于那个发现与现有观点的个别要素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个矛盾是唯一真实的争论问题,我们就总能想出进一步的假说,避免改变理论整体。实际上,新观点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即使科学家本人只由内在动力推动就改变了他的观点,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在最有影响的非科学因素中,现代知识论者虽然最重视天才和偶然事件的作用,但他们也不否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到了17世纪,人们不再通过补充性的解释,而是通过恰当地采纳哥白尼体系来解决传统天文学碰到的难题。这个变化之所以发生,并不仅仅是由于哥白尼理论的逻辑性质,例如,并不仅仅由于它更简单。如果这些性质被看作是优点,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那个时代社会行为的根本特征。那种在16世纪很少被人提起的哥白尼主义,现在竟成了革命性的力量:这是机械主义思想借以达到支配地位的大的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
f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但是,当前社会状况对科学结构变化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哥白尼体系那样的综合性理论之中。它也适合于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研究问题。纯粹逻辑自身不会告诉我们将成为修改旧分类法、建立新分类法的诱因是无机界新品种的发现,还是有机界新品种的发现,是化学实验室中的新发现,还是古生物学研究上的新进展。在此,知识论者通常依赖于一个只在外表上内在于他们科学之中的神学概念。新定义是否被有意识地制定出来以及如何制定出来,实际上不仅取决于体系的简单性和自洽性,而且还取决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可是,研究方向和目标既不是自明的,而且归根结底也不是洞见的问题。
由于题材能影响理论,所以理论应用于题材的过程也不仅是科学内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过程。把假说对到事实上去的活动终究不是在学者的头脑里进行的,而是在工厂里进行的。煤焦油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五颜六色或销化甘油、硝石及其他物质有巨大前爆炸力量这类规律,就是真正应用到大工业现实之中的累积的知识。
在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里,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似乎最关心理论工作和社会生活过程之间的联系。这些学派把预测和利用结果看作是科学的任务,但在实际上,这种划于实际目的的意识,这种对其职业的社会价值的信仰,纯粹是学者私人的信念。他可能刚好既相信独立的、“超社会的”、孤立的知识,又相信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