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基础上、现代工业物质技术基础上的重新结合“农工结合”,逐步消灭工农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基础上的城乡共同富裕与繁荣,逐步消灭城乡差别。我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体制,缩小城乡产业间巨大的物质水平差别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显然,要实现上述目标,单靠农村的自我努力,是不够的。在产业政策上应把工农业放在各自应有的地位上,贯彻“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促使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现阶段,首先应调整工农业发展过度和投资比例;第二要调整工农业产品间和农业内部产品间不合理价格比例;第三要加强城镇建设,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建立大中小配套的城市体系。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在考察铜梁县农村过程中,有一部分农民把农业变成副业,把其他收入作为主要收入,即我们在促进农民致富过程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走兼业非农业道路。兼业经营会提高农民家庭内部劳动力的利用率,保证农民家庭就业的相对稳定性,使农民获得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但由于我国农民兼业化不是在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半给小规模土地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兼业化会抑制土地的适当集中,阻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也会影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随着非农业收入的提高,难免有些农户会把农业变成副业,如上述我所说的铜梁县农户的例子,对土地实行粗放耕作,或进行掠夺式经营,甚至“抛荒”,这样的生产经营方式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目前这种兼业化不应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模式,仅是一种过渡模式,应尽量创造条件使剩余农业劳动力形成“分离式”转移,促使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进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破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均贫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而办法就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成绩,转移了近2亿农业劳动力。人们原以为,今后的担子很轻了,但从另一组数据来看,其实任务依然严重。原因有三:一是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超过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三是工业因有机构成的大大提高,以致资本吸附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中央党校周天勇、胡锋教授的研究认为:就业压力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比原先的预见要大的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预测,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