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耕作,用人力一刀一刀的收割稻谷,从早上六点一直到下午七点,因稻谷成熟在八月份,正是夏季天气酷热的时候,顶着烈日在田间工作八九个小时,实在是苦不堪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这个意思吧。李昌平先生曾给总理上书:“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果其然也。铜梁县在重庆市各县中,应该是经济水平很好的县了,农村的情况还比较好的,至少当地农民可以搞各种副业。与之相对的是巫山县,年财政收入不足一个亿,人口60万的贫困县。农村又多是山区,水稻全部是梯田式,完全人力耕种。因此,在这个地区要实现新农村建设,难度无疑要大的多。也就是在今年暑假,我于巫山县福田镇,一老农民交谈,祖祖辈辈都离不开这片土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看来,要真正实现人民生活富足,以及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这交谈中,我也询问了关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看法,回答是竟不知为何物,令我大为失望和感慨。
联想到有些富足的地区,农村早已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的地区正在实现,而这片土地的人民似乎都感受不到这些变化。不难想象,如果不给这些地区政策上,以及资金上的扶持,城乡之间的差距必将越来越大,矛盾也必将越来越突出。城市剥削农村,城市与农村对立,这是私有制和生产水平相联系的历史现象。由城乡分割、对立到城乡结合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趋势。
f我国建立起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私有制为基础的城乡对立已经不存在。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和某些政策上与工作上的失误,致使工农分割、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改变不大,还是二元经济结构。目前,我国还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矛盾,在产值构成中,工业与农业的比重虽然已由五十年代的25:75,改变为目前的90:10工业化显具规模,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农民有九亿。可见,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不是同步的,这也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重要标志之一。从世界各类型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演变的历史趋势来看,一般都是城市人口比重越大经济越发达,相反,则经济比较落后。城乡一体化中最本质的关系是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关系。而城乡差别的矛盾所反应的实质是城乡间巨大的物质技术水平的差别与劳动生产力率的差距。这必然也表现为城乡间相对收入的差异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就产业而言,就是要按照马克思所指出的,工农业在经历过“合分”之后,实现在新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