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主要的培养方向。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使人的创造性和能动反映机能发挥出来。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教学角色转换,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参与教育过程。这样,可以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逐渐地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培养他们注意倾听、喜欢提问、独立思考、善于联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要做到这些,首先是教学角色的转换,把原来课堂上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转换成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比如原来上欣赏课,是教师先介绍曲名、作者、年代、创作背景,然后是作品分析、主要内容、段落大意、表现手段等一系列程序,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人为的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了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上欣赏课,在听赏前只在黑板上写个书名号,在书名号后面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一般要完整听赏两三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自己给作品起名,说出作者或流行区域,说出节拍、速度、情绪、演奏乐器及表现内容,
f然后解释为什么、根据是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把感受记下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的方式。这也是一个创造性活动,事先要给学生讲清楚:①音乐具有不确定性;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③音乐具有多解性。因此只要有根据,任何解释都成立。这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非常注意倾听,并善于联想与思考。学生们对此的解释更是具有独创性,因为每个学生的自身经历不同,因而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就不同,对音乐的解释也不同。这个时候是课堂气氛最活跃、最热烈的时候,也是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时候。比如听赏《秋日私语》,学生们就取了《抑郁的人》、《泪眼婆娑》、《回忆》、《怀念故乡》、《温情脉脉》、《失恋》、《考试失败》、《甜蜜的温柔》、《淑女》、《悲伤》等等曲名,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同时,当一个同学讲解时,对大家也是一个启发,学生们还能相互比较,评判高低,提高了音乐的鉴赏力。
二、教学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