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354”(汽车、冶金、机械三个支柱产业,化工、制糖、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建材、造纸、日化五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制药四个新兴产业)格局调整为“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五个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格局。综上所述,在“十二五”时期,柳州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做强做优柳州工业。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升级必须由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科技作为支撑。(二)柳州市人才需求新变化。《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到2009年底,柳州市人才总量为3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为3万人,总量偏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该规划提出在未来的510年间,在重点产业,比如汽车、冶金、机械、化工和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领域,确保重点产业人才资源以高于其他行业人才发展速度增长;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区一带”战略新布局,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按照建设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和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旅游、金融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人才合作;主动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涉外旅游、东盟法律、外经外贸、保税物流以及非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面对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传统培养向创新培养转向,从传统向现代嬗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国际接轨,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为了适应柳州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布局以及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等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变化的形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后,没有停下改革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