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成了一个“忧郁的少年”,应该说,小时的这段生活经历让艾青初步了解了农民的生存忧患和心灵创伤,成为他平民意识萌生的根基,从小即培养起他对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那“土色的忧郁”成为他一生的情结。
f1929年,艾青赴法留学,国外的三年,因家庭断绝经济支援而过着穷困潦倒近乎流浪汉的生活。1932年回国,由于参加左翼进步组织活动而被捕入狱三年。诗人在艰苦的铁窗生涯中,改绘画为写诗,1933年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经发表,即以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和对农民的真挚情感,确立了诗人“农民的儿子”的形象。1937年抗战军兴,诗人流离转徙于满目疮痍的祖国大江南北,面对日军铁蹄凌辱下的中国广袤土地的荒寒贫瘠和底层农民的痛苦灾难,那从少年时期起就深烙于诗人心灵的“农民的忧郁”更浓重了。诗人的“忧郁”因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最广大的人民之中,具备了厚重的美感和内涵,完全不同于那些在个人世界里反复吟唱个人哀怨的“象牙塔”诗人。诗人谈到自己的土地诗篇时曾自白:“多数写的是中国农村的亘古的阴郁与农民的没有终止的劳动,连我自己也不愿意竟会如此深深地浸染上了土色的忧郁。”1941年诗人抵达延安后,创作上曾偶现亮色,如教材所选《黎明的通知》,但整体而言,解放前艾青的诗歌创作更多地留给人们“忧郁”的土地赤子的诗人形象。艾青自己曾将其解放前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32年至1937年上半年为准备期,也是诗人的成名期;1937年至1941年抗战初期;1941至1948年为延安时期。教材所选三首诗,其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创作于第二时期,延续了诗人早期的“忧郁”基调,对笼罩在黑暗和痛苦之中的“土地”及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及对民族前途的忧虑;《黎明的通知》则创作于第三个时期,体现出一种光明即将到来时的乐观向上的情绪。三首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诗人对时代情绪、人民生活和民族前景的热切关注和独特把握。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曲民族命运的悲歌1937年12月一个下雪的黄昏,诗人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首情真意切、意境博大的诗歌。显然,这是一首典型的充满着“土色的忧郁”的诗歌,诗人关注的焦点仍旧是饱受日寇蹂躏的土地,和土地上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农民。此时正是抗战初起时期,民族抗日情绪高涨,武汉成为当时的抗战中心,诗人满怀着爱国热望奔赴武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