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色的敏锐感受,也暗示、象征了诗人内在世界所感到的沉重、困顿和倦怠,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命运、气氛等的总体把握和思索。存在于艾青诗中的光和色,不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暗示和象征。这种光和色的调子,在艾青的笔下主要呈现为明暗两种:在表现土地的意象和主题时,诗人多用灰黄紫的色调和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更加沉凝;而在表现太阳的主题时,他又常常采用通红、金色、浅黄、浅蓝的色调和强烈、温柔、明洁的光,使人想象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光明;灰黄和金红是艾青用的两种基本色调,代表了他所拥抱的世界的两个侧面。这就是色调在艾青诗中的特殊象征意义。篇二:艾青诗歌导读艾青诗歌导读一、艾青:苦难大地的赤子艾青(19101996),中国新诗史上最富盛名的“悲哀的诗人”,作为旧中国苦难土地的“悲哀”歌者,以诗歌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和“苦难美”形成自我独特风格。骄傲于“农人的后裔”、“地之子”的称呼,曾声称“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了解他们灵魂的美,只有他们才能把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只有他们在这世界上是最可信赖的”(艾青:《诗人论》)这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基点。解放前的诗歌大多抒写中国的土地及生活于这土地上的广大农民、战士及普通人的命运,以平民意识、苦难意识关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旧中国贫困荒蛮的土地上农人的悲惨命运和生存痛苦,表现他们对苦难的坚忍、对光明的渴求;并以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敏锐捕捉民族的时代情绪,将个体的哀乐融入到民族、国家的哀乐之中,抒发自己与农人、民族乃至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情感,充溢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民族复兴的信念。既是旧中国农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也不愧为时代“最忠实的代言人”。此外,还被看作新文学以来继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之后最为优秀的抒情诗人,也代表了继郭沫若之后白话自由体新诗发展第二个高潮时期的最高成就,标志着自由体新诗的成熟:“自由体诗到艾青,是它发展史上臻于成熟的标志之一。”(陆耀东:《论艾青诗的审美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京)1992年4期》艾青为诗人主要笔名之一,本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但因自小遭父母嫌恶,五岁起即被寄养在贫苦农民大叶荷家里(详见其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而“回到父亲家里,我是在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