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有新的会计制度、准则体系来规范、完善会计行为。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实施。该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及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对原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可比性、信息明晰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出科学评价和合理的预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效地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境外经营、上市、投资、融资,要求使用世界通用的会计语言。新会计准则在部分环节保持中国特色(如对关联方的确认)的同时,在关键环节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准则质的飞跃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世界经济中的可比性。可比性的提高必然会降低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成本,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减少相互之间理解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的差异,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融资;新会计准则得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运用如下:1.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受到限制,进一步强化可靠性。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旧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为堵住这一漏洞,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同时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