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只是在整合功能上比其他媒体的优势更突出,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达不到投影、幻灯、录像的教学效果,或者只是简单地代替了这些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那么使用就毫无意义。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克服“为了用而用”的错误思想,应在充分尊重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媒体,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误区之二:为了用得漂亮而用
听了好多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以后,我被华丽、复杂的信息技术课件和工具所震撼。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只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漂亮而已。多媒体课件的界面非常华丽,有声音、有视频,可谓声情并茂,美不胜收。然而在华丽的外衣下面,却是教学理念与艺术的空洞,由于缺乏应有的价值,未能真正改变教学和学习,反使教学变得不伦不类。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还有一些教师将课件“打扮”得光鲜亮丽,却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他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首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其外在的形式美。
下面有两个案例。案例1:一位历史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自己用Authorware制作了课件,同时要求电教室帮他在一张VCD上截取一段长达10分钟的片段放到课件中,结果造成课件容量很大。本来是拿一张光盘就可以很方便地在VCD机上或计算机上用“超级解霸”软件等播放,教师耗时费力反而不讨好。案例2:一位英语教师同样要上一节课,用PowerPoi
t制作了幻灯片课件。因英语教学中有一个课文朗读的环节,这位教师硬是要把录音磁带上的内容转到计算机的课件中去。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学效果或者说教学成本(备课时间、设备使用效益等)又如何呢?
很多教师有一种通病,那就是在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时,往往用课件把45分钟安排得很紧凑,每一环节都用按钮一按进入播放。其实,如果课件将45分钟的课堂像电影一样都拍好,那么,教师岂不沦为鼠标的操作者了?教学的机智如何体现?所以,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整合的效益,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
误区之三:为了教师用而用
到中小学听课时,发现很多课程整合课堂上,都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