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与工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我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结构变动的进程来看,一般是经历了工业化或者说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后,再向第二次现代化也就是信息化冲击。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对工业化的超越,两者的实现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环境。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双重任务降临在中国,回顾和考察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和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对我国踏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和工业结构变动的历程,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工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而且可以观察到由于国情迥异、运作模式不同而导致的产业替换道路的差异性。本章将首先沿着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探究其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特性;然后将按照不同的运作模式,选取有代表意义的产业分析不同国家工业结构变迁的特点;最后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与工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的启示。(一)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与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特性1、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进程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广大地区(例如英国、尼德兰、德国莱茵河地区、瑞士、法国西北部等)出现了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乡村工业化,显示出工业革命的先兆。乡村工业由原来集中在城市的纺织业、皮革加工业和金属加工业等转移和扩散到农村,形成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茅屋工业”。它与传统社会的家庭手工业的本质区别表现在其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工业品生产。乡村工业化为所在国家向工业化过渡准备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市场需求压力的增长,乡村业化内部固有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劳动力供应曲线的下滑(工资成本的上升)、运输成本的增加、乡村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落后都成为其继续发展的障碍。为了满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它必然要向另一种工业制度突进。在需求的诱导下,大量的技术革新不断涌现。伴随着生产技术质的变化,工业革命便首先在西欧和美国发生了。研究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和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其分别以两次技术革命为起点,在各自阶段,不同的产业起到了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工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
f第一阶段(18世纪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