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自2007年6月申报立项,2007年11月专家召开论证会。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两年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学习、交流、探索。一是动态生成概念的界定;二是厘清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三是如何才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以及我们的应对策略,其中第一点我们主要是做了一些再学习,第二点和第三点是我们研究的具体内容,第三点是研究活动的重点。现将具体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确定和修改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目标,“动态生成”又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过程,作为一段演绎师生共同经历,焕发无限激情的生命历程,一旦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统得过死,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的峡谷;而一旦沉迷于“生成”的闭囿中,矫枉过正,就会把学生带进空中的楼阁。因此,数学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应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既要有课前的巧于预设,也要有课堂的妙于生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科学的策略,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态生成课堂。本课题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校的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对搞好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得到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高度认同。
二、实施和操作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和计划,确保研究顺利完成。加强理论学习,领会课题的精神,深入探讨,分析交流,提出改进之处,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可采用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积极参加市局教科室举办的各种培训。2、确立典型课例和上课的老师,课堂组成员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情况、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和三维目标的落实。每次上课均确定主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知识体系划分为四个只是块,每个知识块均从前述的几个方面展开,并注重对比。不可否认,仍有个别教师的课堂结构依旧是线性发展,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对问题不去思考,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老师唱主角,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感到很累。3、课后调查学生,听取学生现在在课堂上的想法,自己想怎样参与课堂上的学习,问清学生的心理需要,掌握的动态,分析形势共有的认识,为研究提供依据参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