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战国时已有“百家”之称,《荀子解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刘歆的《七略》:“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后据此概括为“诸子百家”。
性无善恶论: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也。”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守仁也认为性无善无恶,“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善。”
三名:指正名、倚名和无名。《经法论》“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正名位而偃”,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倚名法而乱,”名不正则法乱;“强主灭而无名,”刚愎自用,主亡而无名。所以主张正名,“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五德:1五行之德。战国末期邹衍指水、火、金、木、土的天然德性。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上王朝的更替。2五种德性。儒家指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注曰:“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孙子兵法计篇》指将领具备的五德,分别为智信仁勇严。
五德终始:亦称五德转移,邹衍创立的关于历史变化的学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认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
2
f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
为我:杨朱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显学》:“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其特点是“轻物重生”,“不以物累其形”(《淮南子论训》)。认为天下大利,亦为身外之物,胫之一毛,却属己之形体;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把道家养生理论推到极端。《列子杨朱》引其政治主张:“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