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等命题。
五行相胜说:春秋时期,五行相杂说向五行相胜说转化。晋太史史墨说:“火胜金,故弗克。”“水胜火,伐姜则可。”这是认为五行之间有互相制约的关系,而不仅仅满足于五行之间的差异关系。
物生有两:史墨在回答赵简子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从其勤,民忘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强调了事物的矛盾、变动、和矛盾的对立统一。
五行相生说: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又意识到五行相胜说的不足。孙武提出五行无常胜,墨子提出五行毋常胜。这样就否定了五行之间单一的制约关系。《墨子贵义》中已经有青、赤、黄、白、黑的无色排列,这和与之相配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序列完全符合。以后,《管子》、《吕氏春秋》中的五行相生说更臻完善。
1
f五行生胜说:战国后期,通过讲春秋末期的五行相胜说与战国初期的五行相生说结合,形成了具有较为完整形态的五行生胜说。邹衍是五行生胜说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运》、《五德终始说》,就是分别论说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五行生胜说是先秦五行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中生意味着互相依赖的关系,胜意味着互相对立的关系,生胜论中已经含有独立统一思想。
气化:指气变化生万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园》:“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张载则以气化来说明道,《正蒙太和》:“由气化,有道之名。”二程却认为,气化并不贯穿宇宙变化的全过程,“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遗书》卷五)。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正蒙注太和篇》)清戴震认为:“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孟子字义疏证性》)
气禀:人生来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认为气禀是人的生命来源。《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贱寿夭皆由气禀决定。宋理学家则认为气禀形成人的气质之性,是人性善恶的来源。北宋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禀得至清之气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者为恶人。”(《遗书》卷二十二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