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孚,在龙州当刺史的时候,《刺史箴》写过,刻在州衙大门外的石碑上。后世流传时间最长、传播地域最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934965在位所撰写的“戒石铭”,颁发给各地州府,要求刻写在衙门里树立的石碑上。当时全文共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所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为尔戒,体朕深思。”以后北宋灭了后蜀,宋太宗赵匡义又从这个戒石铭里选了
四句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亲自抄写并颁给地方官吏。到了南宋高宗时,又再次命令诗人黄庭坚书写这个戒石铭,颁发到各州县,要求刻石后放置在“座右”。从此这十六字铭文就被一直沿用,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长达七八百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命令将刻写了戒石铭的石碑,树立在各级衙门大堂院落的中央,让长官在坐堂审案时抬头就会看见这块戒石。所谓“官箴”即为官者应遵守的戒规。唐代武则天为即将踏人仕途的贡举之士所编撰的《臣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劝诫官员为宗旨的官箴书,该书本着
f“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的原则,选择历史上有关做官的一些嘉言爵行,分为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等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为官者应具有的品德。此后,这类著作便层出不穷,流传到今天的也有300多部。著名的如宋代陈襄的《州县提纲》、真德秀的《西山政训》,元代张养浩的《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明代薛渲的《从政录》、杨显的《牧鉴》,清代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等,其内容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官员的为政活动乃至个人品行等各个方面。由于官箴的作者大部分都担任过各种行政职务,其所写的内容很多就是他们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3、家训(家训与耳提面命的教育)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读书做官为荣耀,在每一个家族的家谱所表彰的人物中,该家族中的为官之人大多有详细的传记,所以家长们都热衷鼓励自己的子弟为官。但在株连成风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又担心为官子弟不守正道,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祸,所以十分重视对进人仕途的子弟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希望他们做一个所谓的清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