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中践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境界只能是根据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行为。2、为官之道古代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主要方式有:(1)通过皇帝的诏令,进行训诫和提醒,要求官员如何体恤百姓、如何凭良心办事、如何尊君爱民、如何施行惠民仁政,同时,通过律令诏书,对败坏风纪、不识大体、违法犯法进行严加训诫。晋朝曾颁布《五条郡县令》,规定各级官吏尤其是郡县官吏必须按以下五条要求来约束自己。(1)正人先正己,注意以身作则;(2)勤于政务,了解百姓疾苦;(3)抚恤孤寡,扶贫济困,不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4)忠于职守,抓好生产;(5)维护纲纪官风,谨防违法腐败。唐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规《唐六典》,可以说这是一部内容完整的官吏道德法典。其中规定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所谓,“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是:,简称为德慎公勤。德义有闻就是政治品格高尚,上下公认;清慎明著就是清正廉明,办事谨慎,人所共知;公平可称就是处理问题非常公道,受到赞扬;恪勤匪懈就是勤恳守职,从不懈怠、出错。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颁布了《诫谕百官辞》,根据文、武官员的不同特点,分别规定了“文七条”和“武七条”。与朝廷加强对官员诫谕相呼应,一些官员纷纷撰写官箴,从官员的从政品德和技
f术两个方面,对官员提出劝诫。最著名的如武则天钦定的《臣轨》一书,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为经纬,集历史上官员修身养性的言论和史实,阐明为臣者正心、诚信、爱国、忠君之道。书成之后便成为臣僚的座右铭和士人贡举习业的金科,也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官德必读之书。同时,最高统治者不时提醒和规劝官员要修德,要廉洁从政、真心为民。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就对身边的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忘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②。’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挽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③。汉大司农田延年④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吴兢《贞观政要》卷六唐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