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偏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和客观规律,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小跃进”1985年的到“大跃进”,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到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历史清楚地划出了这种偏离“航道”的轨迹,沿着这一轨迹发展,党的集权就必然随着“不断革命”进程的开展而不断被强化,直至走向一种绝对的集权。党的过度集权在使国家制度发生变形的同时,也使自身的制度发生变形。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病变正是由这双重变形引起的。主要表现在:1民主集中制失范;2法律和制度虚置;3党的功能国家化;4基层政权变形;5政府间关系政党化;6单位组织政治化。但是,这几方面的问题也为我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四、民主的成长。我觉得在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复原与发展这一章节,民主的成长这个标题极为形象,让人感觉到民主的希望与光辉。高度集权严重摧毁了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重要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严重受损直接导致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病变,因此,民主化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复原的逻辑起点。针对过去的集全集中,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放权分权。邓小平提出要从对政治发展有决定性意
f义的经济上的放权分权开始,有步骤的、渐进地放权分权。尽管最初的放权是分权是围绕经济民主展开的,但是,由于传统的体制是政经高度统一的体制,所以,经济管理权力的下放或者经济管理权力的扩大,一开始就与政治民主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党政关系问题。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放权分权的空间还比较大,而且政治体制本身也开始进行改革,所以,经济民主的发展遇到政治因素的限制还不是特别突出。然而,由于这种放权分权总体上还是在旧的经济体制内展开,没有根本脱出传统的集权和分权的两难困境,所以,这种放权和分权在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积累起新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地方的“诸侯割据”现象日益严重;中央政府的社会调控能力逐渐下降;经济和社会生活受困于新旧双轨体制;权力腐败日益加重。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人们对改革提出了深度要求,即要求在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的改革空间,并最终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虽然在此期间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觉得这种民主化带来的成就也是巨大的。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进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改革也在一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