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今天是明天的回忆,我们是谁的回忆?《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本书由王亚楠先生所著,作为一个左派学者,王亚楠先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出发,来系统阐释对于官僚政治的看法的。在前五章里,作者参照中西,叙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在第六章至第十六章,站在“新史学”的立场上,对肇自前秦以至民国的官僚政治的缘起、发展、衰败以至新旧官僚的更替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而在第十七章,作者则开始借古讽今,褒贬时政,展望中国官僚政治的前途。全书对于官僚政治整体是持以批判态度的,认为它是“但求形式”“一味应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则博采中外,贯通古今,力求论述得理,以一种极为难得的深刻和宽阔视野给我们深入剖析了官僚主义本身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经过。书中许多看法在今日看来已不再新鲜,如唐朝科举制的局限、宋朝以后田治不力导致的社会变革、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但这正说明了先生的论点是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毕竟这本书成书于1948年,这些今日不新鲜的观点在当时也实属振聋发聩。但正是因为年代久远,限于历史时代,书中不乏今日看来有失偏颇之处,但瑕不掩瑜,作者对于官僚主义的深入分析,在近日仍是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一、中西方官僚主义的产生原因在西方,官僚主义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必然产物。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君主统治的区域不断扩大,而要治理新的疆域,则需要委任君主信得过的亲信,所以作者说:“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而在中国,官僚政治也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诸侯争霸,专制王朝发轫的时期。原先的贵族政治传统在大动荡的格局中土崩瓦解,以“士大夫”“策士”等为代表的新官僚在官僚政治格局下形成了。二、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作者指出,无论是秦以后的官僚机构或是周代的分封制度都是建立在“寄生于农奴生产型态”上的。只不过是由离心的领主型向集中的地主型转变。这种转变是随着逐渐发达的交换和交通以及战争推动的,也即生产力的进步。三、西方的官僚和中国的士大夫中国的士大夫和西方的近代官僚相似。西方的官僚本身具有双重性,既能在初期联合资产阶级反抗贵族,也能在之后利用传统的封建势力反对资产阶级。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也是“自有特殊利益”,因为他们是处于统治阶级,核心的问题是内部的利益分配。而皇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将儒家思想奉为圣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