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反思不够,不能把书里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在对书籍的选择上,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挑自己钟爱的类型来读,文艺、哲学方面的比较多,最近一两年出于教学的需要,也开始找一些科普、史学、经济学方面的书来读,但是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始终读得不是很多。这种构成上的“偏科”,常使我在教学工作中感到自己的“底气不足”,越来越成为心头之患。针对自己的这些毛病,我想对自己的阅读进行一次彻底的“理疗”,重新规划一下。首先要制定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亦然。为了让自己的阅读趋于理性,我计划一个学期至少读完两本教育理论专著,这是一个硬性指标,必
f须完成。其余的书,穿插其间,每个月至少细读一本。第二,克服懒惰,常做笔记。其实做读书笔记是一个贯穿于我大部分求学时光的好习惯,只是近些年才慢慢改变了。现在再翻看曾经写下的一本本笔记,除了感觉踏实之外,还有一份小小的感动。作为自我诊疗的一部分,一定要克服懒惰情绪,重新拾起这个习惯。第三,勤于思考,反思提高。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任何作品的意义都是由创作者的思想和阅读者的思想两部分共同构成的,文本只有在阅读者那里,在阅读者对作品的思考中得以实现,完满的呈现出来。作者把完成文本意义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读者来完成,作为读者的我是否“不辱使命”呢?阅读书籍不是吃肉喝酒,不该以“穿肠而过”为终结,而应该长留心中,增加思维的含量和生命的质感。勤于思考并诉诸笔端,是我对自己提出的第三个要求。《教师的20项修炼》,我很感激在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启迪思想的同时,也使我有机会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看到不足,及时纠正。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