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剧的题材,多取自历史、诗歌、传奇、话本、传说,总之,故事和人物多是已有的,为当时人们所熟悉的。元人中,很少有谁象关汉卿那样经常地直接取材于现实,以自己构思的陌生故事和陌生人物来写作杂剧。展示人们熟悉的旧故事,有可能不在意于故事,或者集中精力刻画人物的细节和精神世界,或者直接借旧故事、旧人物来表达作者主观的情趣和理想。取材现实,说自己的新故事,就不得不首先把故事说好,然后才谈得上人物的刻划。所以取材现实和注重戏剧的故事性在关汉卿是统一的,互为因果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都是现实性、故事性以及自创性很强的戏。在《鲁斋郎》里,作者就是要讲述故事,用他的故事来控诉现实。但是《鲁斋郎》展示故事的方式,仍然是非戏剧的。受迫害的张和李四两人在鲁斋郎面前不堪一击,逆来顺受,既没有抗争的意志,更没有抗争的行动。戏剧人物既不能行动起来,只好由作者“铺叙”苦难的过程。“铺叙”不是戏剧,人物的行动才是戏剧。这个故事中真正有冲突有戏剧、决定人物命运的地方,应是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但剧作家却对这个情节放弃了展示,改由包公叙述,一带而过。“铺叙”过程,而不是抓住冲突让人物积极地行动起来,这是元杂剧写作的另一种模式。r
r
因为不是围绕人物的动作和戏剧性冲突构建剧本,而是要服从规定的音乐体制,元杂剧在情节结构上出现了两个很幼稚的缺陷。其一是第四折往往无“戏”可演,草草收场。明代曲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称之为“强弩之末”。臧懋循就说,即使大家如“马致远、乔梦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注:引自臧懋循《〈元曲选〉序》。)r
r
马致远的《青衫泪》确是这种“强弩之末”现象的典型。该剧根据白居易的诗歌《琶琶行》敷衍而成。第一折写白居易与教坊名妓裴兴奴的相见和相恋。随后以“楔子”写白居易遭贬离京。第二折写裴兴奴被逼不过,嫁与商人。第三折写白、裴二人舟上相遇,终成眷属。至此故事实际上已经结束。但第四折又缀上一段白居易蒙招回京,裴兴奴奉皇帝之命叙说遭遇。皇帝则说:“兴奴,你认这文武班中,哪个是白居易?”最后,裴兴奴从群臣之中把白居易认了出来。从戏剧结构上说,这确是一段“蛇足”。然而马致远习惯以这种方式结束故事。《汉宫秋》第三折结束,不仅王昭君已死,毛延寿也已经受到了处治,第四折全写汉元帝“当此夜景萧索,好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