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介意于展示故事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元杂剧要宽泛得多。象《赵氏孤儿》和《窦娥冤》那样采用戏剧的方式,很好;不象那样,而采用非戏剧方式,也很好。是否元杂剧,是否好的元杂剧,不是按其展示故事的方式,而是按别的标准来衡量的。r
r
在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对故事和情节最为关注,他的杂剧作品,最能反映元杂剧在故事和情节的安排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但即使是关汉卿,也没有完全摆脱他那个时代的艺术局限。《单刀会》描写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本应极富冲突的张力。但作者并不看重故事中冲突的张力,他的艺术目标是直接刻划关羽这个人物。他实现这一艺术目标的手段也不是戏剧冲突,而是“曲”。第一折,是鲁肃和乔国公关于关羽的对话。r
  乔问:大夫你知博望烧屯那一事么?r
r
鲁云:小官不知,老相公试说者。如此,先后“试说”了“博望烧屯”、“赤壁鏊兵”、“收西川”、“灞陵桥”和关羽的“座下马”、“手中刀”。第二折,是鲁肃和司马徽关于关羽的对话,让司马徽再次渲染了关羽的勇猛无敌。真正关、鲁交锋的场面,不仅篇幅少,而且没有给历代的读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倒是交锋前后关羽抒发情怀的几段曲子脍炙人口,不断受到后人赞美。总之,这个戏的情节进展缓慢而草草,缺少戏剧动作,作者几乎无视这段历史故事中冲突的内在张力。然而《单刀会》展示故事的方式,在元杂剧里很有代表性。按照元杂剧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来看,这还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在明、清两朝曲学家那里获得的赞誉,比《窦娥冤》还要多。r
r
事实上,关汉卿写作《单刀会》的动机并不是讲故事,他相信他的观众和读者早已熟悉了这个故事。他也无意象许多采用旧故事的中外戏剧作者那样重新阐释旧题材。他的动机,是写出好曲子,写出他心目中的英雄。关羽在《单刀会》中的身份,与其说是戏剧主人公,倒不如说是抒情主人公。大众对于戏剧故事的熟悉,正好为作品的被接受准备了条件,使他有可能放弃故事,直接进入人物,展开抒情。这是元代知识分子创作杂剧的一种典型模式。r
r
关汉卿的经历超越了一般的读书人,他“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注:引自臧懋循《〈元曲选〉序》。),因此他同时还代表了一般艺人和下层人民对于戏剧的要求,这就是故事性和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元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