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冲突。蔡邕的怠慢羞辱是假,明激暗助是真,王粲本人除了发牢骚,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以向皇上献“万言策”的方式解决矛盾,不过是元杂剧“召之即来”的熟套。作者所关注的,是王粲满腹经纶不用于世的牢骚和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后的喜悦,而并不介意于戏剧的矛盾冲突。尽管如此。这两篇作品作为元杂剧并不是失败的,历代的评论家都给予它们很高的评价。它们也远不是元杂剧中仅见的缺少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故事的作品。r
多数元杂剧作品即使采用了戏剧性的故事,也仍然不采取戏剧性的展示方式。r
r
什么是戏剧性的展示故事的方式?就是《赵氏孤儿》的方式、《窦娥冤》的方式。五折《赵氏孤儿》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孤儿的存亡及复仇。首先是反迫害的一方具备强烈的意志和在绝境中积极行动的勇气,使得冲突获得了足够的张力。其次是作者集中笔墨于核心冲突,充分展示它的张力,把冲突的张力写足。《窦娥冤》也是这样。如果关汉卿仅仅写出窦娥在蒙冤丧命之际对自己悲惨命运的痛苦观照,整个戏就会象一般的元杂剧那样,缺乏足够的戏剧张力。但窦娥不是无所作为地观照自己的巨大痛苦,她始终在行动。死前三愿及其实现,不仅是她强大意志的体现,也是她在绝无行动可能的情况之下的出人意料的行动。正是窦娥的强大意志和至死不息的戏剧行动,使关汉卿这部戏超越了一般元杂剧的烈度,成为象欧洲悲剧一样强烈的剧作。关汉卿始终把创作的注意力集中在展示窦娥的意志和行动上。王国维称《窦娥冤》与《赵氏孤儿》“最有悲剧性质”,“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注:引自臧懋循《〈元曲选〉序》。)《赵氏孤儿》和《窦娥冤》是传入西方最早,并且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中国戏曲作品,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赵氏孤儿》最初翻译成法文本时,被删去了唱词,在除去那些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欧洲人不能理解的东西之后,他们仍然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两部戏,因为他们感到这里面有他们所熟悉的东西,这就是展示故事的戏剧性方式。r
r
但是,一个欧洲人,如果他不懂得中国的诗歌艺术,不是把元杂剧当作不同于他们所谓戏剧的东方艺术,他可能会难以把大部分元杂剧当作戏剧作品来接受。因为传统西方戏剧的概念在叙事方式上,比中国戏曲要严格得多。西方叙事作品的戏剧与非戏剧,主要地不是看其是否“代言体”,而是按其叙事方式来区别的。和西方戏剧不同,元杂剧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