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1999年:YE)r
r
r
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1999年r
r
r
试论元杂剧的抒情诗本质r
【原文出处】戏剧艺术r
【原刊地名】沪r
【原刊期号】199806r
【原刊页号】72~86r
【分类号】J2r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r
【复印期号】199903r
【作者】吕效平r
【作者简介】吕效平 南京大学 博士、副教授r
【正文】r
  一r
r
从文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给予元杂剧非常高的评价,因为它为古老的中国诗歌带来新的意境,初创了“戏曲”这种中国戏剧的新样式。但是如果从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的特殊意义上讲,元杂剧还是十分幼稚,有待成熟的。除了四折为限、一人主唱这些外在的幼稚形式之外,文学的戏剧精神的缺乏是更重要的问题。r
r
文学的戏剧精神,不同于表演的意识。前者指以区别于诗歌和小说的第三种文学样式,即戏剧的样式,结构文本的意识,首先是对于戏剧性故事的兴趣,然后是以戏剧的方式构建文本的问题。元杂剧从戏弄、说唱、歌舞等众多的表演艺术发展而来,舞台的意识、表演的意识早已充分觉醒,有着自觉追求的强大内在动力。它所缺乏的,是文学的戏剧精神,一部分元杂剧作者缺乏对于戏剧性故事的兴趣,大部分作者则不以戏剧文学的独特方式构建文本。文学的戏剧意识沉睡不醒,是中国戏曲的“基因”缺陷,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走向。r
r
现存的元杂剧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其故事是非戏剧性的。而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为明、清两朝曲论家盛赞的优秀代表性作品。所谓故事的非戏剧性,可以《陈抟高卧》(马致远)和《王粲登楼》(郑光祖)为例。道士陈抟设摊卖卦,算定赵匡胤日后必作皇帝,郑恩必为“一品大臣”(第一折)。赵匡胤登基后,即遣使西华山,请下陈抟入朝(第二折)。陈抟志在山林,不恋富贵(第三折),不爱女色(第四折),执意修仙。这个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张力构成戏剧:陈抟一心学仙,宋太祖其实不好太为难他;他自己内心也完全没有感到山中的寂寞和尘世的诱惑。《王粲登楼》展示了一个狂傲书生的求仕过程,剧中同样不存在真正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