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并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他人一旦被蒙上眼睛,就不存在评价问题,也就不会对被试的动机水平产生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下列因素影响:⒈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一般来说,活动者知觉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高(对复杂活动会造成抑制作用)。⒉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一般来说,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行为者的动机水平越高。从态度上讲,评价者越是严肃认真,对行为者的影响越大。⒊活动者的年龄和活动特征:活动者的年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受他人评价影响的差异。从年龄上说,儿童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十分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1
f有他人在场时,其动机水平比成人提高的更为明显。从性格上说,易受暗示、内向、谨小慎微、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的人对他人在场更为敏感一些。从气质上讲,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更在乎别人的看法。另外,不同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㈢注意转移说(分心冲突理论)有心理学家从注意分散和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按照这一理论,当一个人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与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练或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是熟练或简单的任务,工作者已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此时分散注意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有时还有促进作用。三、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和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和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惰化是指个体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个体的行为是无需单独被评价的;而社会干扰着眼于他人的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同心协力完成一件事,而是各人完成各人的任务。多项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且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拉塔内认为其原因是:⑴社会评价的减弱。在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体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机相应降低,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⑵社会认知的偏差。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不会努力。⑶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