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三分之二的构图,人物主体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很典型的美学艺术手段。周玉纹的饰演者韦伟那份含蓄却又带点不避嫌疑的风情,她那冷冷的、梦呓似的独白透露出的是深深的无奈和些许的任命的哀怨。这些都带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破败空虚的城墙,初春徐徐吹来的微风,并不太刺眼的阳光,一个有些消瘦的女子,孤独的身影,穿着合体的并不华美的旗袍,挎着买菜的篮子,一步一步,优雅而又缓慢地走在城墙上,她的眉宇间,有浓得化不开的惆怅,这是一幅就要静止了的、淡彩墨的油画。整部影片就好像是玉纹的配乐诗朗诵,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孤寂的情感。影片的开头就采用了闪回的镜头,接着她又用平静的水絮般的语气说道“家,在一个小巷里,经过一座小桥,就是我们家的后门。”这里有破败的墙壁,四角的压抑的天空,都是战争留给这个小城的人们的,观众于是随着镜头的转换还有周玉纹长达十分钟的画外音了解了这个电影中其余的人物丈夫戴礼言,小姑子戴秀,还有仆人老黄,同时也介绍了戴家的背景和现状。整个旁白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叙述的时候却以第三人称全知的角度来表达。也就是说影片中的旁白很巧妙,好像从女主角玉纹的观点去叙述整个故事,同时这个旁白也很奇怪,在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它就围绕着画面上可以看到的一切来叙述,所以说,
3
f旁白给了这部电影很多的可能性。在电影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在戴礼言出场的时候镜头是由远及近,同时配了相对悲戚的音乐,而他是在残垣断壁中露出的一块缺口那儿,电影的整个基调变得沉闷了许多。他开口提到了春天,而后戴秀就出场了,电影的节奏变得活跃、跳动,她就像小城里很微弱的春色一样。但是其余的画面还是淡然的,有点点的悲凉的安静。故事仍在发展着,女主角的独白在这个时候又一次响起,电影中另一个主人公登场了,章志忱走在一条相对僻静的小道上,没有一个行人,已经开始复苏的植被,映衬着春意愈浓的人的内心。其实作为玉纹来说,她是不会知道章志忱的到来的,更不可能知道志忱在路上,但她的内心已经开始独白了,这就是导演的精妙之处,这样作为第一人称却在叙述第三人称该叙述的事情,所处的立场就宽泛了,不受一种人称叙述的限制,这应该也是《小城之春》艺术形式的一种表现表达方式吧。这种语言上的艺术美可谓是独具匠心。章志忱的到来,就像是平静的湖心扔进了一颗石子,泛起了波澜,一圈一圈的涟漪,波及到的不仅仅是她的旧情人玉纹,还有他最好朋友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