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引言
中国的电影创作是随着庄严的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响起之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如果能回到20世纪50年代,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流光溢彩、风格各异而又曲折回转的电影长廊。20世纪40、50年代的艺术家们,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意欲画出最新最美的图景。他们以豪迈的壮志、浪漫的情怀,在中国的电影画卷上绘出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当时活跃在时代舞台上的正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代导演。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主义,同时也很好的把写实与“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掌握了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更有出色的导演,把艺术美运用于整个电影中。在这个时期,第二代导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无论是进步电影还是回避政治的商业片都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空前繁荣。

伟大的“诗意电影”导演费穆
1948年,在现实主义和左翼电影盛行的时代,第二代电影导演中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导演,他带着自己既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又充满诗画写意人文气质的作品横空出世。然而就像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说的:人有人的命,戏也有戏的命。由于他的电影有悖时代背景,同时又缺乏商业价值,在一开始并不被人所接受甚至遭到诟病。但是他的诗意表达和春秋笔法正是一鹤冲天的异类,于是在很多年以后,渐渐地越来越散发出了隽永的光芒。这位伟大的导演就是费穆。费穆,1906年生于上海,1951年病逝于中国香港。他是中国现代一位有卓越才能的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尊称费穆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其实,他生前并没有如此的荣誉,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所作的只是执着于电影艺术的研究,并没有很大的成就。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同时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费穆是一位儒雅的、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导演。他博览群书,喜爱中国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并造诣颇深。然而这些也促使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手法和对电影写实的艺术特性都有十分精深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两者的完美结合。

费穆和他的《小城之春》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10部电影,其代表作《小城之春》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费穆的巅峰之作。在一次香港影评人集体推选世界十大名片时,《小城之春》名列第三,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