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层法:采用灰土或土将上层湿陷性黄土换掉,分层夯实。适用于湿陷土层不超过地下3米的工程。
52预浸水法在场区挖浸水坑后,灌水即可。适用于湿陷性土层10m以上的工程。对周围建筑、边坡等地形影响很大。
53土灰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沉管、冲击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土或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适用于湿陷土层在地下5m以上15m以下工程。
54预应力管桩等桩法:采用各种打桩设备打桩。穿过湿陷性黄土层,持力层落在非湿陷性土层上。适用于承载力要求高,工期紧张的工程。
55阻断水源、综合处理法:在完善场区防水、排水系统的前提下,采取只处理表层,阻断水源的做法防止和降低下层湿陷变形。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土层特别深厚的乙、丙类建筑地基和场区。
56强夯法:在后面详细介绍。
6下面我结合一个已经完工的工程着重给大家讲一讲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机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61工程简介:八层办公楼一座(乙类建筑)
工程地质条件
a勘察场地内的第1层耕土,结构松散,性质不均匀。层厚080-1m。
b第2层黑炉土,仅局部分布,埋深较浅,厚度小。层厚080-1m。
c第3层黄土,较为均匀,湿陷系数平均值0060,湿陷性中等,属自重湿陷。层厚89m。
fd第4层古壤土,无湿陷性,工程性能较好,未穿透。
e地下水埋藏深,可不考虑其对本工程的影响,土壤天然含水率接近并小于最优含水率。
f根据公式。总湿陷量△s在379~1054mm之间,地基湿陷等级Ⅲ~Ⅳ级,属陇东陕北晋西地区Ⅱ湿陷性黄土。
62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建筑物分类判定,本工程为乙类建筑。
621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
622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机理
是基于动力密实的机理,即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提高地基土强度。湿陷性黄土的夯实过程,就是土中的气相空气被挤出的过程,其夯实变形主要是由于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起。地面会产生沉降,承载力显著提高。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机理,上述工程适合采用强夯法处理。
623确定强夯各项参数
根据规范公式及地质报告提供的数据计算初步确定采用四遍夯,第一、二遍夯击能8000KNm,第三遍夯击能6000KNm。最后一遍夯击能2000KNm满夯。场区地基处理后各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50kPa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