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认识物体”时,织组学生把带来的学具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进一步组织讨论、交流,逐步认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同时在安排学生“滚
f一滚”“摸一摸”“数一数”“搭一搭”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它们、、、的特征。在操作活动中,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四、在合作学习中要关注学生的“与众不同”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材旨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与众不同的解法。如在教学比较“3/8和5
/7的大小”一例中,很多学生按照常规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通分得到3/83×7/8×721/56,5/75×87×84056,最后
得到2156<4056,所以38<57。而有一位同学则是这样做:“58”以为标准,因为38<58,57>58,所以38<57。又有一位同学是
这样做:以“37”为标准,因为38<37,57>58,所以38<57。这两位同学不但算理正确,而且过程简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特长和他人合作共同提高的机会,并在教学中时刻
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从而达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五、引导参与,提高合作效率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观望,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
f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时,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当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