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摘要:合作学习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关键词:合作学习群体意识团结协作自我监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谈几点粗浅体会。一、合理搭配,激发合作兴趣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根
据具体情况,一般46人分为一组,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
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另外,小组成员不固定,应该经常互换或流动,使学生有新
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经常改变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分好小组后,为让学生有好的合作意识,让小组内的同伴一起商量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如用小动物的名称来为小组命名,如“小蜜蜂组”“小白兔组”“小狼组”等;用各种植物名称、、命名,有“小红花组”等。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
f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4人一组组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组长轮流担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三、创设动手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取之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际操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