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意义。中学时期是道德信念、理想形成,并用于指导自我行为的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新时期德育内容的发展要求以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因此,如何发挥徽州孝文化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对中学生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2
徽州孝文化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21丰富课堂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13统文化。”徽州孝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容,对当代中学生具有现实
f的指导意义,要想使中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孝文化的精髓,还要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对中学生进行教育,让其切实体会到孝文化的魅力,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孝文化的力量,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徽州孝文化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影响是不仅丰富了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具体有以下几点。
211书本形象化
孝文化的内涵核心是“善事父母为孝”,在课堂上着重强调这一点,对学生讲解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侍奉父母,帮助父母,替父母做事的必要性,通过历史上孝文化的实际事例来形象说明,使得书本上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使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孝道的深层次含义,并践行在实际生活中。例如庐州合肥人包拯,其年少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28岁时中了进士,出任建昌知县,但他的父母不愿跟随而去,包拯便立马辞官归乡去照顾父母,他的孝心也广为人称赞。再父母相继过世之后包拯才重新踏入仕途,包拯能够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前途去孝顺父母,足以见其孝心是多么强烈;还有婺源人王复荣,年少时家里贫穷,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只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年少的他不畏艰难,跟随同乡外出打工来侍奉父母;婺源贡生汪应雷,从小就攻读《孝经》,懂得爱亲敬长,成年后在很远的地方为官,有一天突然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乘马车冒大雪归家,葬祭尽礼;歙县鲍光郎三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自从母亲去世后,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的笑容,他主动向朝廷请旌,到乾隆三年,母亲的坊表才建成,他“犹涕泣恨不及其生”,可见鲍光朗对其母感情之深14。这些徽州历史上的关于孝道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足以彰显孝心,把孝心践行在实际生活中,是当前中学生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课堂上以这些事例对课本进行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