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学习接受能力和对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也很大,这就使得教学组织和操作上难度加大[3]。而且这类软件人才最大的弱点就是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四、探索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调整教学模式,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求鉴于目前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现状,我校计算机学院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真正达到外包企业的要求。(1)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索所谓“订单式”软件人才培养,就是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合作办学教育模式。我校计算机学院“订单式”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可分为四个培养阶段如图1所示:
f第一阶段:学生了解行业对专业的需求,同时企业对人才进行考评定位。企业和校方首先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对入学新生进行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同时结合大学基础课程安排学时学分表。在该阶段中,由校方和企业“双师”对学生进行“软件从业人员职业必备”课程的培训和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行业发展形势、就业所需知识储备、软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软件行业的有关法律等。第二阶段:学生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大纲要求进行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完成大学基础课程。在该阶段中,学生通过课堂完成政治体系课程,数理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方社团活动,锻炼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第三阶段:学生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进入专业课程实训中心进行学习和
f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双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产性实训的每个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熟练的工作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校方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提前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第四阶段:学生到签订培养协议的企业相关部门上岗实习,熟悉工作环境。在该阶段中,学生进入协议单位的相关岗位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在校企共同为学生选定岗位时,按照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符合学生自身条件,兼顾企业发展利益的基本原则,实施“特色性,多样性,小范围”的培养模式。“订单式”软件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