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的大尺度墙体,构筑了足以充分容纳事件本身丰富内容的艺术平台。在人物的表现上分别采用大小有别、疏密有致的处理手法,使主要人物高大并组团、突出其领袖地位;次要人物稍小并分散,体现其衬托作用,从而做到了比例恰当、关系合理。同时用必不可少的叙述文字填充墙体空白,避免面积过大而容易产生“空而无物”的感觉,让参观者始终具有充实而从容的视觉体验。3.设计周到,做工考究设计者在雕像和墙体的处理上,采用“分而不离,合而不融”的手法,没有让雕像脱离于墙体,也没有让雕像完全融合在墙体内,而是让雕像“凸贴”在墙面上,使超长的墙体立面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板的视觉效果。
f由于纪念墙体量大、内容多,为了让参观者能仔细欣赏这些精美的雕像和深刻的文字,在纪念墙的前面还特别用花岗岩砌了几道石阶,供人们坐下来静心体会,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周到。此外这座纪念墙在材料选用和雕刻功力上都十分考究,人物刻画细致,墙体坚固耐久。最终造就了纪念墙建成近一百年后仍然巍然矗立,堪称传世之作!令人心灵震撼的越战纪念墙“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林璎)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战争从未间断过。在过去的二十世纪,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还有几次大规模的著名战争尤其让人们记忆深刻。美国人横跨东西半球,在越南打的那场战争便是其中之一。从1959年到1975年,美国人花了十六年时间,投入无数人力财力,最终铩羽而归,在美国的国家记忆里成为抹不去的伤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用什么方式反思这场战争成为美国社会的共同命题。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明确提出要在华盛顿的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这一提议得到了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在1980年7月1日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确定在靠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附近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尽管这座纪念馆建在了联邦土地上,但其建设资金全部由私人捐助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