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教义,一片释圣经,使他在发生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同时的宗教改革中确定了重要的历史地位。约翰加尔文所提倡的是“主权在神”,约翰卢梭提倡的是“主权在民”,前者成为瑞士、英国、荷兰、美国等欧美国家自由和宪政的精神导师,而后者则导致了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暴力革命,注明的“巴黎公社”和《国际歌》都是这一思潮的产物。宗教改革运动其实也是一场思想革命,其宗旨是将曾经被天主教会禁锢并扭曲的心灵重新释放,回归真理。也正是为了纪念这场曾经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革命及其精神领袖,在1909年约翰加尔文诞生400年的时候,日内瓦决定要修建一座永久纪念碑,并专门成立了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设计方案的竞赛招标。委员会经过反复评选,最后在72个投标中选定了瑞士洛桑四名建筑师的联合设计方案,之后耗时八年时间,于1917年建造成功。
建成的纪念碑命名为“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Reformatio
Mo
ume
t,坐落于日内瓦大学内的城堡公园。由于它是一道建于日内瓦城墙遗址之上的长约100米、高约7米的直线型墙体,因此也被人们叫做“宗教改革纪念墙”
f这座纪念墙的尺度极大,在近700平方米的墙面上表现了众多发生在宗教改革中的人与事。宗教改革四大领袖人物的雕像位于纪念墙的中央,背靠墙面而立。从左起依次是法海尔(Farel)、加尔文(Calvi
)、拜兹(Beze)和诺克斯(Joh
K
ox),他们都披着“日内瓦式教袍”、手持《圣经》。每一尊雕像的高度都在45米以上。两边另有六个稍小一点的人物雕像,表现的是英国清教徒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Cromwell等人,他们都是十六世纪在欧洲各地积极鼓吹并致力于宗教改革的著名人物。除了大型的雕像外,墙的下部另有八幅小型浮雕图案。除了雕塑之外,墙上使用好几种语言,包括16世纪的英文,镌刻着叙述宗教改革的铭文,最醒目的是上方刻着的一行拉丁文大字:PostTe
ebrasLux(黑暗过去即光明)
f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我们看到这座纪念墙有如下特点:1.主题突出,主次分明这堵宗教改革纪念墙,其主题是为了纪念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创作者通过雕塑、浮雕、文字镌刻等艺术形式,不仅全面生动地表现了这场运动的主要场景,而且特别揭示了“黑暗过去是光明”的真理,告诉人们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的历史必然性。2.尺度合理,比例恰当要表现一场规模宏大和意义深远的思想革命运动,其载体一定需要相应的规模,创作者十分大胆地采用100米长、7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