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二)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均衡价格理论的内在要求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确认真实的价值来认识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经济学中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形式是:供大于求时,价格往往较低,此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会促使商家退出该领域,减少供给,此时,价格就会升高;当供给减少到供不应求时,价格的升高,自然会导致原有商家扩大该市场
f产品或者更多商家加入该领域,增加供给,此时,价格会降落。只有当供求平衡时,商品的价格才体现真正的价值,即均衡价格。形成均衡价格,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一,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随时找到自愿的买卖方,随时买卖同质商品,价格公开;第二,商品交易是在公平、透明、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币值剧烈变动,使各个时期的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货币购买力失去了可比性。不同购买力的货币数额相加,就如同将不同国别的货币相加一样,1法郎加2马克并不等于3法郎或3马克,在通货膨胀时,如果现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性、真实性、客观性。公允价值计量与均衡价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公允价值是在“主市场”中形成的,即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第二,公允价值形成的市场中,市场参与者非关联方,而是熟悉市场情况,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的交易。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就是现实条件下最理想最真实反映价值的均衡价格。要真正本质性地协调和解决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利益均衡问题,只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充分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才有可能做到。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适用现状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公允价值概念初次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自此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FASB于200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在我国更是掀起了关于公允价值讨论的热潮,主要围绕是否采用公允价值以及采用与否的利弊进行分析探讨。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r